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,也是宗教输入的南方入口。因此,进入泉州古城区,放眼所及,必有宗教场所,或者佛教的寺院,或者本土的寺观,或者关帝庙宇,或者基督教教堂。因此,这里的宗教之多、之齐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宗教博物馆。
在宋元时期,泉州被称为刺桐城,刺桐港是当时世界最繁忙的海港之一。将中国介绍到西方,并对大航海时代产生巨大影响的旅行家马可·波罗,在他的东方游记中这样描写刺桐港的繁忙景象:“运到这里的胡椒数量相当可观,如果有一艘运载胡椒的船到亚历山大港,就有一百艘船运到刺桐港。”阿拉伯商人、波斯商人、东南亚商人等远渡重洋来到泉州,将他们的商品和文化也带到这里,同样把他们的宗教也带到这里。
在泉州的三天,我基本复制了网上流传的欧洲旅行模式,“晚上睡觉,白天看庙。” 到泉州的第二天,我们早上六点起床,准备趁着凉快,去逛逛开元寺。不知道是不是老城区或者景区的缘故,这个点起床,下楼买早餐的时候发现,街上行人稀少,除了睡眼惺忪,背着书包、拖着身躯去上学的中学生之外,鲜有行人,更别提早餐了。我走了很久才看到一个老人推着小车,卖鸡蛋饼和豆浆。这个点要是在苏南的话,早餐店早已经开张,上早班的人也在路上了。
看网友分享的攻略,早晨六点多去开元寺是最好的时间,这个时间段凉快,人少,可以独享寺内的宁静和景色。正如网友所言,早晨的开元寺,没什么游客,寺院内绿树成荫,古老的建筑掩映在高大的榕树丛中。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榕树,高高的枝丫上伸展出许多触角,扎向大地。那些已经接触大地的触角,早已经成为茁壮的树干。这些在风中摇曳的触角,像极了电影《阿凡达》中的生命之树。寺院内的广场上,果然有一群不怕人的鸽子,正忙碌地吃它们的早餐。
开元寺的兴建,有一段神奇的传说。据说在唐垂拱二年之前,开元寺这个地方是一位黄姓财主的桑园。有一天他在桑园小睡,梦到一个僧人来向他化缘这块桑地,用来建造寺院。黄姓财主心中不舍,但是又不好拒绝,于是提出一个条件。如果桑园能在三天之内,开出白莲花,他就同意将桑园献出。梦醒之后,桑园果然开出了白莲花。于是,黄姓财主便将桑园献出,这便是今天开元寺的来历。我没有考证过这段传说的真假,但是距今1300多年的古桑树还真的在。只是桑树出于保护的原因,被圈了起来,只留下一个“古桑园”的牌子挂在围墙之外。
见证开元寺的除了古桑树之外,还有两个石塔,分为东西塔。这是当今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了,甚至比苏州的虎丘塔还要早四十五年。这些石塔经历千年风雨、剧烈地震而不倒,成为泉州这座古老城市的化石。
寺院内还有一个古船舶展览馆,可惜因为维修闭馆,没有参观成。随着时间推移,近九点钟的时候,游客开始多起来,有些散客,更多的则是团队。在这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观赏的游客,而没有几位香客。
在开元寺逗留了几个小时,临近中午的时候,出寺就到了西街。此时的西街,店铺还没开门,街上也是人烟稀少。我们沿着西街向灯塔方向走去,到了灯塔右转,就是著名的基督教泉南堂。泉州的基督教并不是始于建立泉南堂的英国长老会牧师杜嘉德,而是在唐代的时候,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就随着商队进入泉州,只是当时并不流行。到了元代,随着蒙古人建立的贯穿东西的大帝国,基督教再次进入泉州,并慢慢兴盛起来。在1303年泉州就已经建立了大型的教堂——兴明寺。根据现存的刻写于1306年的石碑,记载了当时泉州已经有管理基督教的掌教官和主教,由此可见当时泉州的基督教是多么流行。
泉南堂兴建于1866年,至今完整保存当年的面貌。进入教堂的大院,因为不是主日时期,教堂大门紧闭,只有院子里摆着一个网红心形打卡点。
出泉南堂,我们沿着中山路这一条浓浓民国风的街道,继续前行。目的是关岳庙。因为距离有点远,天气也热了起来,我们选择打车前往。到了关岳庙,果然不凡。在开元寺的时候,我还纳闷香客们都跑到哪里去了。原来香客们都跑到关岳庙来了。关岳庙大部分都是年轻的香客,他们虔诚上香,然后抽签。现在智能终端的普及,也波及了寺院的摇签上,专门解签的职业人员纷纷下岗。香客们虔诚上香之后,可以摇签,这些签都有编号,只要手机扫码然后输入编号就能知道所抽到的签是什么含义。
关岳庙旁边就是古老的清真寺——清净寺,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,也就是公元1009年。现在剩下的只有几根柱子和地基,向人们诉说着它古老而辉煌的历史。
下午我们去了泉州最盛名的天后宫,也就是供奉妈祖的庙宇。妈祖在东南沿海有着最根深蒂固的信众。妈祖真有其人,原名林默,因为为人善良,助人甚多,因此在民间封神。后来因为影响日甚,而被历代皇帝加封,这就是今天的“天后”这一名称的来历。天后宫的妈祖神像前,同样香火旺盛,香客众多。妈祖不仅在泉州有着信众,在世界各地也都有信众。她应该是所有神仙中唯一有身份证的神仙,也是唯一坐飞机漂洋过海去看望她的信众的神仙,据说她的机票是金色的。
闽南地处沿海,耕地稀少,加上海洋气候,自然灾难并不少于内地,因此当地人只能向海上发展,通过海外贸易,获取生活的资源和财富。那么,作为海洋之神的妈祖,也就成为闽南人的信奉对象。
除了这些宗教之外,泉州还有摩尼教寺院——草庵寺,只是因为时间关系,没有参观。
参观完泉州寺院,不能不说泉州文化的多元性,以及泉州人的开放和包容。这么多宗教,他们的寺院场所近在咫尺,甚至一墙之隔,但是他们却相安无事,彼此并不排斥对方。这也许是泉州人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影响力的原因之一吧。
泉州人勇敢、包容、不服输的精神,在这里可以体会到。正如独特的泉州博物馆展示的是古老的舰船,而不是像其他城市博物馆展示瓷器文物一样,泉州人征服了大海,也打开了大海。他们把自己送出海外,也将海外的客人迎进泉州,迎进中国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